海南農墾作為一家大型國企,在60多年的創業歷程中,曾生產過大大小小無數知名或不知名的產品,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產品,它不僅伴隨農墾人的成長,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在農墾,無論干部職工職位高低,幾乎人人都同它打過交道,這個產品就是“鋤頭”,是海南農墾自己生產的并以橡膠的葉子做招牌的“三葉牌”鋤頭。說到“三葉”鋤頭,我們不得不提當年組織研制生產這個“產品”的帶頭人——梁文友。
陳列于海南農墾博物館展廳內的“三葉牌”鋤頭。海墾博物館供圖
籌建新中農場
梁文友是瓊崖縱隊老戰士。海南解放后,瓊崖縱隊改編為海南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獨立二十六團,1952年轉為解放軍林一師一團,并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擔負起我國天然橡膠墾殖的重任,此時的梁文友在一團當福利股股長,17級營級干部。從此,他和橡膠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5年下半年,組織上將梁文友從海南墾殖局瓊山樹德墾殖場調出籌建新中農場。1956年5月,新中農場成立,梁文友任農場黨委書記。這位從山里打拼出來的瓊崖革命戰士,為了祖國的橡膠事業,又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山里種橡膠。
談到籌建農場時,梁文友邊比劃邊描述當年在山里開荒的情景:當時場部設在香根,這里沒有路,創業者人手一把砍刀,一邊砍一邊往前走,幾乎是砍一會兒才能往前走一小段。那時,到處都是熱帶原始森林,一棵棵參天大樹,好幾個人都抱不過來,樹高得看不見頂,像大傘一樣罩著,抬頭只見一點點天空,露天過宿。后來,砍木料,搭草寮,隊伍安營扎寨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開荒墾殖、艱苦奮斗,新中農場初具規模。山里的土地肥沃濕潤,種下的一棵棵橡膠苗,在軍工們的精心管理下茁壯成長起來。
1958年,東興、南林、東和等先行墾殖的橡膠進入開割期,為鼓舞士氣,農場開展勞動競賽。像部隊一樣,農場與農場之間比,生產隊與生產隊比,林段里掛上條幅,喊著比賽口號,熱火朝天;大家都憋足勁,要早產膠,多產膠,為國家多做貢獻。時任東興農場場長的蔣步楚提出,東興農場和其他兄弟場比當年開割橡膠樹膠水的單株產量。梁文友領導的新中農場因剛剛種植橡膠,沒有達到開割期,比不了膠水產量,他提出6年橡膠單株每年平均增粗10公分,當時農墾規定橡膠8年開割,他們都做到6年達標,提前向國家貢獻干膠產品。
墾荒急需“三葉”鋤頭
1958年11月,梁文友調到著名的“八大工廠”之一的薄荷廠籌備辦公室當主任,后因諸多原因,“八大工廠”解散,他被派到北京機械廠學習農業機械使用和修理,半年后回到農墾任農墾那大第二機械廠當廠長。
農墾以種植橡膠為主,當年農業機械的配套相當落后。沒有機械化的配合,生產發展進程相當緩慢和艱難。梁文友學一行鉆一行愛一行,他和廣大干部職工一起克服配件短缺、工藝落后等現狀,土法上馬,在原件短缺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提高機械的使用效能和延長機械的使用壽命,為農墾中西部的農業機械正常運行做出了貢獻。
1974年10月,生產建設兵團撤銷,1974年組織上將梁文友調入海南農墾局工業機運處。不久的一天,局長于光找梁文友談話:“老梁啊,你對工業流程比較熟悉有經驗,你要好好發揮你的特長,到一廠當廠長吧。”梁文友毫不猶豫地說:“組織上叫干啥就干啥。”
農墾墾荒,早期沒有什么機械設備,勞動工具基本上是鋤頭。海南土地石頭多,鋤頭磨損特別快,一把鋤頭頂多只能用三四個月,當時海南農墾專用的是“金雞牌”鋤頭,農墾局采購員到江蘇南通廠里打鋪蓋蹲守搶貨,也無法采購到能滿足全墾區生產的需求量。那些年,全國各地都在熱火朝天地墾荒建設,“金雞牌”鋤頭成了香餑餑??吹綁▍^缺少開荒工具,梁文友心想飛機大炮我造不出來,一片鐵皮做的鋤頭我還擺弄不了?剛上任到海南農墾機械一廠的梁文友決心生產鋤頭。
海南農墾機械一廠,是一家機械加工設備比較齊全的工廠,早期成立時以維修汽車、拖拉機等機械設備為主。梁文友到工廠之前,工廠也曾生產過鋤頭。因設備差,技術落后,生產能力弱,生產出來的鋤頭挖不了硬土,碰上石頭地就卷邊,硬度不夠,沒人肯用,工廠也就不再生產。面對這種情況,梁文友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發揮機械廠的優勢,生產出適合農墾開荒的優質鋤頭,以滿足全墾區大開荒的需要。他組織技術人員,分析原來生產的鋤頭不好用的原因,研究“金雞”鋤頭的硬度和耐磨的訣竅。經多次反復研究試驗,新生產出來的鋤頭,不僅在硬度、耐磨性上都勝過“金雞”鋤頭,就是挖崩了,鋤頭也不會翻口。他們先小批量生產出一批鋤頭,分別送到各農場試用,反應很好。
梁文友把有關試驗的結果和請求大批量生產的計劃向農墾局匯報,得到農墾局的大力支持。于是,工廠籌資新建了一間1000多平方米的大廠房,還專門組建成立鋤頭生產車間,抽調100多人組成鋤頭生產隊伍。當年的鋤頭車間主任也就是如今的工廠黨委書記李雄輝回憶說:“我是1975年廠里為了生產鋤頭專門從農場抽調進來的。鋤頭車間分幾個工段,分別是剪料、沖孔、壓延、成型、熱處理、開口拋光、上漆、檢驗。因為是一個新的生產項目,這個車間的工作雖然繁重,但大家都感到很光榮。”
在梁文友的領導下,農墾機械一廠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從模具、剪料機、沖孔機、壓延機、成型機、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研制加工設備,逐漸形成了一條機械生產流水線。廠里有很多生產車間,為了把鋤頭生產快速抓出成效,那段時間,梁文友經常一整天一整天泡在鋤頭車間,帶著技術人員和工人攻關,調試加工機器設備。剛開始批量生產時,由于國產的鋼材質量不穩定,生產出的鋤頭質量也不穩定,不是太硬,就是偏軟。每當農場反映情況時,梁文友都非常重視,趕緊派技術人員到農場了解情況,把“問題”鋤頭帶回來解剖分析,找出質量原因。就這樣不斷摸索并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生產經驗和工藝流程,“鋤頭”生產線終于能大批量穩定生產。有了自己的產品就應該給它起個名字,叫什么名好呢?想到橡膠樹都是三片葉子,農場叫三葉橡膠,干脆就叫“三葉牌”鋤頭吧,“三葉牌”鋤頭就這樣誕生了。
由于有了穩定的生產工藝和流水線,“三葉牌”鋤頭的產量大幅增加,最高時年產曾達到15萬把。由于產品是專門為橡膠開荒開發的,“三葉”鋤頭在重量、弧度、硬度等方面都設計得非常合理,很受墾區職工歡迎,需求量不斷增加。當年為了滿足墾區各農場的需求,鋤頭車間采取雙班倒生產,每個班干12個小時,作到人停機不停;而且班與班之間還展開勞動競賽,鋤頭車間成為工廠最紅火的一個車間。由于“三葉牌”鋤頭質優耐用,在墾區的名氣勝過“金雞”鋤頭,其在滿足各農場勞動需求時,工廠還把它推向市場。那年,國家給工廠下達專門生產30萬把“三葉牌”鋤頭支援柬埔寨。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援外政治任務,梁文友組織工廠用好鋼專門生產“三葉”鋤頭,并如期完成任務,柬埔寨方面一致稱贊“三葉”鋤頭質量好。
農墾工業先行者
建墾初期,農墾的工業底子薄,往往是生產設備與生產要件匹配不上,為了發展生產,工廠千方百計組織生產。有一次,一批單件3噸重的澆鑄模型要求他們完成。產品需要一次成型,可工廠最大的鋼水罐只有2噸,鋼水的配比和成型都成了問題。怎么辦?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梁文友和技術人員日夜琢磨,決定土法上馬,在2噸罐的邊上增加一個1噸鋼水罐,改進加固了支撐架,在不增加成本和操作人員的情況下,兩罐齊鑄,一次澆鑄成功,創造了小罐澆鑄大件的奇跡,在??诠I界傳為美談。
九十年代后期,改革開放、產業調整,農墾局計劃上馬乳膠手套廠,要求規模大。這時已調到農墾局工業處任處長的梁文友,在專題討論會上根據國內供需行情,農墾自身的運輸成本,工藝技術等因素,主張不宜一哄而上建多家乳膠手套廠。決策會上,他力陳農墾只有資源優勢,其他方面不如內地,急于上馬,弊多利少,很可能要勞民傷財。盡管梁文友列數據、擺事實、講道理,墾區各地還是開辦了多家乳膠手套廠。幾年后,事實證明,梁文友的主張是正確的。數家風風火火上馬的乳膠手套廠因市場需求、工藝、成本等制約不得不關門停產。造成很大經濟損失。對于此事,梁文友痛心疾首。他說:“有愧??!雖然當時我不贊成大上乳膠廠,也提了不同意見,但我畢竟是管工業的??!當時怎么就不大膽一點,態度更堅決一點,或許會引起大家的重視,把損失降到最??!”一個為農墾事業發展,不計個人得失的瓊崖老戰士的自我反省,令人起敬!
在農墾博物館里展陳著梁文友多張榮譽證書和獎狀,其中有一張人大代表證書,那是1954年8月,梁文友光榮當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有一份是1977年的先進生產工作者獎狀,記錄了他在海南農墾工業戰線上做出的突出貢獻。(梁文友口述,邱名廣、李大寧整理。文章摘自《故事墾博》)
»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瓊B2-20070017-6 HSF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
企業郵箱: 3538774633@qq.com
聯系電話: 0898 -68580160